返回列表 發帖

仇日為何揮之不去?

仇日為何揮之不去?

Dec 8th 2013, 13:10, by 波浪滲




(蘋果日報截圖)

日前一單蘋果新聞提起曾志偉在一場球賽作男主持失言,無故爆出一句「我成日好欣賞啲慰安婦嘅!」暗喻支持日本隊的女性是『慰安婦』,縱有陳百祥力圖打圓場:「輸咗波安慰人嘅婦人」,都無法挽回曾志偉的嚴重失言。

在這洲際國家盃這等舉世矚目的國際盛事,說出這種仇視言論固然是匪夷所思。但想深一層,實情是甚麼觸動到他們的神經,致使他們大發神經﹖這其實都有徑可循。

最近發現一個現象,我想這跟上述的事件不無關係。

就是每當有中日局勢緊張的傳聞或報導後,都總會在一些叔父輩的 facebook 或whatsapp的群組看到一些令人不忍睹的相片 - 就是一些日軍屠殺中國人的照片。(恐怖慎入)


說實話。我想第一次看這些相片的話,或會有些許震撼;但多看了,多想了,就變得盲目——
但如果本身就已經深信這些事件的人,看多了,想多了,都會變盲目—— 只是會變得更仇恨。
到底這些沒有經歷戰爭的時候發佈這些訊息用心何在——

當年希特拉屠殺猶太人,手法不殘忍嗎?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原子彈不殘忍?但要為何通曉天下事的中國人卻不曾提起,卻定時要提提日本人的這段戰爭﹖

我只能說戰爭都是殘忍的,手法並不是重點。反倒人的用心孰善孰惡反倒才是重點所在吧。


我認為問題正在於:在「適當」時候發布反日訊息的「始作者」,與及受訊息反覆刺激、不斷被勾起戰爭痛傷的「受眾」:他們為數甚多,會協助將訊息廣傳——兩者緊緊相扣,形成龐大運作的仇恨散佈機器。

我想各位讀者身邊都總會有一些這樣的五六十後「叔輩」吧:一提起「日本」此關鍵字就咬牙切齒起來:往往只是當身邊人提起去日本旅行、或是單純買日貨、甚至吃個日本壽司,就會不停觸發他們「反日播音器」:「去日本旅行小心輻射,要嚴重隔離」、「支持小日本經濟」、「野人才會生吃」等等的言論,總是不絕於耳。

最讓小弟深刻的,就是親耳聽到父輩之間說「如果該位朋友堅持要去日本重災區旅行,我們會拒絕跟他見面半年,以示懲罰。」我倒想問,就算是那人堅持要去日本,也只是他本人要對自身負責而已,為何要受排擠作為懲罰﹖這種無故的滑坡牽連,我確實是想不通。


又想想曾志偉,為何陳芷菁支持日本隊,就惹來支持者是慰安婦,正常人都不會提起的國恥言論?顯然是他們腦海已不經意地連起這「老是常出現」的虐殺畫面,才會想起只活在歷史那一點的悲劇—— 慰安婦。

當我想起這事件,再將日前他們不只一處分享的反日的串連起來:他們其中一段是大致這樣說的:「年輕人要崇日是不是應看看歷史? 父母、祖父母都是受害者﹗別說要仇恨,是要了解﹗」

我只想回應:
「青年人要反日是否也應看看現在﹖曾志偉這等人都在挖傷疤﹗要看他的言論質素,不是仇恨他,是要了解他的『無鳩聊』言論—— 無線資深永久藝人嘅閒聊言論﹗」



本文章以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s 3.0 Hong Kong 授權

轉自輔仁網

返回列表